Monday, August 23, 2004

先知何尋:讀張系國《棋王》



書名:《棋王》
作者: 張系國
出版社:洪範出版
出版年:1978

‧位列「華文小說一百強」第79名。

‧1991年由侯孝賢策劃、徐克監製、嚴浩導演,並由梁家輝主演的同名電影《棋王》改編自張系國的長篇小說《棋王》與鍾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中的中篇小說〈棋王〉,片中台北線的部份來自張系國《棋王》。





張系國的《棋王》雖名列於《亞洲周刊》評選之「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列,可我在讀之前著實沒有想到,這會是本如此高明而精彩的小說。(畢竟那裡頭也有不少…嗯…咳咳…)


此前我對張系國小說最大的印象還由《沙豬傳奇》而來,他極敏銳鋒利的性別觀念令我印象深刻,甚至可說是那輩台灣男作家少見的--當然,這可能跟他的海外經驗不無關係。而他在短篇小說〈殺妻〉中,以男主角充滿性別偏見與父權姿態角度演繹的情節描寫,更著著實實反諷了「沙豬」一頓。書後附上張系國與李昂對於該篇小說的論辯,張系國一句「惟有女性得到完全的解放,也才是男性解放的一天」鏗鏘有力,反而我認為自居先進女性主義者的李昂並未讀懂〈殺妻〉小說的核心主旨。

對於張系國其他鼎鼎大名的作品大都只聞其名,沒有真正的大印象。(按:筆者在《棋王》後才讀了張系國主要的留學生題材作品,現在的我認為他最好的作品就是《遊子魂》組曲。)不過,由徐克與侯孝賢監製(!)、嚴浩導演的中港台合作的《棋王》電影版,可就是我從小看到大的經典電影了。(附帶一提,電影中的鍾阿城,就是由嚴浩自己飾演的。)

在品評小說前,容我稍稍岔個題,我實在覺得要當個導演,創造力實在必須豐沛得驚人。阿城的中篇小說〈棋王〉和張系國的長篇小說《棋王》完全只是恰好同名,內容是風馬牛不相及,但經過導演的創造想像,兩個棋王竟可以鎔鑄一爐還另成一格,實在不容易。話說回來,我從小看《棋王》電影版時就一直有個疑問:梁家輝到底是怎麼認識小神童的?只是沒想到我還真問對了問題,純粹就因為他們都撞在了導演手裡。

過去曾在BBS站上見過影評大批電影不如張系國原著深刻,甚至說其演繹荒謬,其實未必盡然。電影與小說;影像畫面與文字書寫原本就是兩套完全不同性質的符號,看完原著後,或許的確原著的深度並非電影所能及,但電影善加利用小說中的元素,並成功改寫出生動的電影角色,演來反而搶眼。加上另一頭棋王梁家輝的穿插,兩部作品的結合擦出的火花意外亮麗,至少導演有他自己試圖表達的東西,而且表達的相當好。

而更重要的是,導演的所欲表達的核心概念,確實抓緊了張系國小說脈絡之精髓,若真要照原著演,那反而大可不必,哲學論辯的部分直接閱讀原著畢竟才有味道,演出來就會既造作又難懂。

小說開頭主角程凌與其製作人朋友張士嘉連攔三輛計程車才找到冷氣,還是壞的;對我這代讀者而言,這標誌無疑提醒著它的初版年代:1978。於是當我讀到張系國早在當於便對於資本主義時代人性的推演精準無誤得驚人時,不禁大呼過癮,並讚嘆不已,無怪乎此書至今仍是張系國的代表作。

書中他借著一名經商混學問的劉教授之口言: 「錢沒有甚麼,我並不愛錢。但有了錢,就不必受人的氣。錢就是自由。」

錢就是自由,想必在當年已是令大多數人嘖嘖的立論與觀點,而下句卻更精彩:「有錢的確不必受人的氣。可是為了賺錢,必須受人的氣。結果還是受氣。」

後資本主義社會的虛無已在這推論中隱然浮現,雖說張畢竟因長居於美而對於資本主義社會有較深刻的認知,然而要將認知活化成了臺灣七○年代經濟起飛的寫實一景,既成為時代表徵,又徵顯由「中變西」的特質,仍非易事。他不僅早預見了傳統價值觀的式微,而且表達得恰如其分!這才使我驚覺,這將是一部超越我預估的好小說。

張系國《棋王》小說中或許下意識地援引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經驗,才能在1978年即描寫出一個接近大都會的台北,每個人都在金錢遊戲中利慾薰心。這點在電影中亦有長足的表現,且略過不表。



然而電影真正無法企及小說的地方,還在於原著中張系國拋出的巨大問號,也就是神童的存在。

張系國刻意賦與神童棋王「未卜先知」的能力,企圖以此打破時空的制約與現知的規範,那究竟是宇宙的漏洞還是張系國欲開給現世人們的窗口?平行世界若如同一個個瑰麗又脆弱的肥皂泡,張系國這個天機解讀者便正竭盡全力畫下泡沫上的彩虹,在歷史決定論與人類自主意志中奮力殺出血路,最後所強調的,竟近似於杜斯妥也夫斯基最最在意的人之所以為人的底線:「the freedom of choice」(選擇的自由)。

神童擺脫自己對未來的預測,以自身的意志「背叛」了原本應發生的未來。張系國的用意,不言自明。張系國這位出身理工科系,思索著宇宙與生命的疑問、學習科學的哲學家,夾雜了熱力學、歷史決定論與萊布尼茲,最後的依歸,卻回到了文人的傳統。這無寧是文本之外另一項耐人尋味的議題。